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
温冬梅
宋代的周敦颐就提出了“文以载道”的文学主张,把文章比作是车,把文章宣扬的思想比作是道,表现了文学对人们精神影响、道德熏陶。唐代的韩愈在《送董邵南游河北序》中,也提出:“风俗与化移易”,强调了教化对人们思想、行为的影响。我们时下教学所依据的《新课程标准》中,也提出:“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绪。”首次在教学目标中加入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”这一重要维度,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,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。这样,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就成为语文课的重要内容,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。当然,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应符合语文教育的特点,注重熏陶感染,潜移默化,把“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”的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过程之中。
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主要有哪些呢?我对其分类,主要有以下几种:
一、 爱国主义教育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思想教育
《最后一课》虽然是国外作品,但文章中的韩麦尔先生在国家破亡之时,通过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所表达的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感,感染了每一位读者。“爱国主义”是个没有国界的词语,自从作品问世一来,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传诵,那种爱国主义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。
鲁迅的《藤野先生》一文,虽然是写对恩师的情怀。作者东渡日本学习先进的医学,一面是为了“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。”更重要的一方面是:“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,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。”是作者立志拯救危难中的祖国的一种表现,作者后来受“看电影事件”的触动,决定“弃医从文”,来“改变他们的精神”,用文章来唤醒麻木的国人,唤起人们对国家命运的关注,更是爱国主义的表现。
萧乾的《枣核》中叙述的那位老华侨,离开祖国半个世纪了,在大洋彼岸过着富足充裕的生活,用她自己的话说“也许是没出息,怎么年纪越大,思乡越切。我现在可充分体会出游子的心境了。”不但把自家的花园的设计模仿北京的北海公园,还要种植枣树来寄托游子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。那种“孤死首丘,人何以堪”的绵绵爱国情丝,打动了每一位读者。
文天祥“人生自古谁无死,留取丹心照汗青”的为国献身的壮志豪情,世世代代激励着后人在国家危难关头,挺身而出;夏完淳“毅魄归来日,灵旗空际看”的 志不渝的爱国豪情照亮了青少年成长道路。
二、逆境中不颓废,心系苍生,以天下为已任,是语文思想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
欧阳修的《醉翁亭记》是他被贬滁州以后的创作,作者仕途受挫,被贬谪到偏远荒凉的滁州他没有自怨自艾,而是励精图治,把滁州治理的井井有条,人民安居乐业,作者描绘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之后,提出“与民同乐”的政治理想,表现了他关心民众的为官理念。学生从中学到的不仅是美的文章,更懂得在逆境中奋发有为,在困境中只要心系百姓,自然就乐在其中。
范仲淹的名篇《岳阳楼记》,通过对甘愿藤子京贬谪巴陵郡以后,将当地治理得“政通人和,百废俱兴”的赞美,表达了作者“不以物喜,不以已悲”的旷达胸襟,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打击,乐观面对生活,奋发向上,心系苍生,发出振聋发聩的警世呐喊: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。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“以天下为己任”。
杜甫在“安史之乱”中颠沛流离,居无定所。最后到了成都,在朋友、亲戚的资助下盖了一所茅屋,有了一个栖身之地。但又被深秋的狂风刮走了屋顶的茅屋。屋漏偏遇“夜”阴雨,以至“床头屋漏无干处,雨脚如麻未断绝。”诗人在如此境况下的愁闷可想而知:“长夜沾湿何由彻?”贫寒的诗人在如此凄凉的处境中,却发出“安得广厦千万间,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,风雨不动安如山。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?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。”的悲愤感慨。此时的诗人想到的不是自己一家人的生活,却是千万个百姓的家庭,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,这是何等高阶的情操。
三、不畏强暴,坚持真理,为正义挺身而出的革命英雄主义的教育
《唐雎不辱使命》中的唐雎作为弱国的使者,出使虎狼般的强秦,面对秦王的恐吓,面无惧色,据理力争,针锋相对,终于使秦王屈服。他的机智和勇敢是学生学习的榜样。
《陈涉世家》中的陈胜、吴广,本是被强迫戍边队伍中的小卒,面对强秦的残酷统治,揭竿而起,发出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?”的质疑。动摇了秦朝的统治的基础,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车轮。
《鲁智深拳打镇关西》中的鲁达,偶遇遭受郑屠欺凌的金氏父女,路见不平,挺身而出,倾其所有,还想朋友借债从经济上资助,而且为匡扶正义失手打死镇关西。这位嫉恶如仇、行侠仗义的英雄向人们展示了正义的力量。
《秋夜》中的枣树,以孤独斗士的形象出现,不畏故作深沉的天空,不在乎恶鸟的嘲讽,向黑势力展开着不屈不挠的斗争。高尔基笔下的海燕,不畏乌云的阴沉,不惧闪电的暴虐,不怕狂风的怒吼,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、高傲的飞翔。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,它发出了对革命热切渴盼的呼喊: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!一个个正义不屈的形象,给一代代青少年注入了勇气和斗志。
闻一多的“最后一次讲演”,面对国民党的疯狂暗杀所制造的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,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,怒对国民党的手枪,宁可倒下,也不屈服。毛主席曾经在文章中高度赞扬他的英雄气概。他的不畏强暴,坚持真理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不倒的丰碑。
四、针砭社会弊端,鞭挞人性中的自私和丑恶,净化人们的心灵
鲁迅的《故乡》,通过故乡二十年的变化,通过杨二嫂、闰土两个人物的生活变迁,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,中国农村经济日益凋敝的社会现实,表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。同时对自私、尖酸、刻薄的杨二嫂之流也给予了极大的批判。
《我的叔叔于勒》,小说描写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态度的变化,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纯粹是金钱关系,无情鞭挞了小市民的势利贪鄙、冷酷自私的丑恶灵魂。让学生懂得亲情重于金钱。
李宝嘉的《制太见洋人》,通过制台对国人和洋人两种不同的态度,表现晚晴统治者对洋人奴颜媚骨,卑躬屈膝的奴才嘴脸,刻画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物,即是对人物的辛辣讽刺,也是对畸形社会的无情抨击。激发学生爱组国、爱人民的思想。
《范进中举》中的胡屠户,嫌贫爱富,对范进中举前后的不同态度,尽显势利小人畏惧凌弱的性格的性格特征,对人性的自私和丑恶进行了无情的抨击。
丁西林的《三块钱国币》,对自私、刻薄、为富不仁的吴太太之流的无情讽刺和嘲弄,对杨长雄那样富有正义感的热血青年的赞美,更加向学生彰显人性的美与丑。
五、挖掘“小人物”身上彰显的时代特色,感受平凡中的伟大
《哦,香雪》中的香雪是台儿沟唯一的初中生。她纯真无邪,淳朴善良,坚毅执著,渴求科学文化,渴望摆脱贫困,对新生活有着炽热的向往和追求。为了得到梦寐以求的铅笔盒,原本胆小的她依然登上火车……她的追求是中国农民追求文明、平等的象征,是千百个追求知识、追求文明的时代青年的代表。标志着社会的发展和农民思想的进步。
《有月亮的晚上》里描述的山村教师的生活是单调的:这里没有彩灯闪烁,没有大道通衢,没有繁华喧闹,这里有的只是望不尽的连山、静悄悄的秋夜和太熟悉的面孔。但他爱山间美丽的景色,爱顽皮活泼的学生,爱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生活,爱辛勤劳碌不舍昼夜的工作。爱,使平凡的世界变得绚烂,使原本单调的生活拥有了一种别样的浪漫情趣。在皎洁的月光下在浓浓的爱意里,山村教师的形象无比光辉、高大。
总之,语文以其独特的教育法式,润物无声地向学生进行着思想教育,它不是教条式的说教,也不说理论的灌输,而是学生在对文章的认识过程中,自然而然感受到的情感和美丑是非的分辨。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。